第17朽章 不朽的书(4)(2/4)

作品:《十万个为什么

制造的。16世纪时,旅行家巴别里诺来到了莫斯科。他在日记里是这样写的:“他们也引进了造纸的方法,甚至已经独立造出纸来了,然而,他们造出的纸并不怎么好用,这是因为他们的造纸技术还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

俄国的第一个“纸磨坊”建在距离莫斯科30公里的乌奇河畔。可是没过多久就倒闭了。

大约在一百年之后,俄国又建立了另外一座“纸磨坊”,这一次是在帕赫尔河畔,一家面粉厂的旁边,而造纸技师的助手也来自于面粉厂。终于开始造纸了,然而,到了1657年的春天,突然山洪暴发,把河堤冲毁了,纸磨坊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于是,之后又在亚乌兹河畔另造了一个磨坊,以此来代替它。

这个纸磨坊生产出来的纸都是大张的,而且加有水印。水印很像阿姆斯特丹市的市徽,只不过做得粗糙一些,狮子不像狮子,盾牌不像盾牌。

而且,如果按照水印来判断,那个时候俄国造纸厂生产出来的纸应该是仿荷兰式的,而荷兰纸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级的纸。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不愿意肯定纸的价值,而且总是在纸上写一些不需要长时间保存的事情,装订书本也仍然使用羊皮纸。然而,越是到后来,便宜的纸越是把昂贵的羊皮纸排挤掉了。纸的质量也越来越好,越来越耐用。于是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用纸来抄书了。可有些时候还是害怕它不结实,所以会在每两个装订帖中间夹上一层羊皮纸。

又过了一百年,羊皮纸才渐渐地变成稀罕的东西。

其实,不这样是根本不行的。商业已经极为迅猛地发展起来。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通道上,商队往来不绝。在海洋上,在大江大河上,满载货物的商船从一个国家航行到另一个国家。随着商业、市场、交易所、货栈、商队和商船的出现,各种各样的单据、账册、期票、书信和簿记等东西也逐渐问世。然而,这些东西都离不开纸,而且需要会读会写的人来使用它们。所以,那个时代与以往是不同的,并不仅仅是僧侣才会接受教育。中小学和大学在各地广泛地兴办起来。求学的青年人全都奔向那些有大学的城市。在巴黎,学生们几乎全都住在塞纳河左岸的一片区域里,这个地区直到现在还被人们称为“拉丁区”。

对于这些热情的、快活的、永远渴求知识的青年来说,书本和练习簿是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可是,一个穷学生哪来那么多钱买羊皮纸呢?于是,便宜的纸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这些求学的青年朋友的救命稻草了。

那个时候,不仅是虔诚的僧侣才抄书,同时做这项工作的还有无忧无虑的、吵吵闹闹的大学生。

大学生在抄书的时候是不怎么注意字体的工整和美观的。他们往往把开头的字母画成一个滑稽地吐出舌头的鬼脸,或者是一个肥胖笨拙的动物,以此来讽刺他们的教授。

另外,大学生对书本也是不怎么敬重的,他们时常在教科书的空白处画上一些恐怖吓人的鬼脸,并写上一些粗鄙不堪的话,什么“废话”啦,“无知”啦,“胡说”啦,等等。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学生吧。他此刻正坐在一间小阁楼里面抄写着什么。他的面前摆放着一只牛角形的墨水瓶,这只墨水瓶是插在桌子上的一个洞里的。此外,桌子上还有一盏冒烟的油灯,而这个学生的腰部则挂着一个装鹅毛笔的文具盒。此时虽然已是深秋季节,可这间屋子里却并没有生火。昨天夜里,他打算从停靠在码头边的驳船上偷些柴火,可却让守夜的人给抓住了,一顿胖揍自是免不了了。现如今,他的屋子里只剩下一片干面包皮和一杯水,除此之外什么吃的东西都没有了。

他的模样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衣衫褴褛的、瘦得不成样子的僧侣。他的头剃得光光的,与僧侣头没什么区别,其实,这说明他已经从中学毕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万个为什么 最新章节第17朽章 不朽的书(4),网址:https://www.bqg25.org/21609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