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不朽的书(5)(3/4)
作品:《十万个为什么》筒里有蒸汽,可以把潮湿的纸完全烘干。最后一架机器安装着切刀,可以按照事先规定好的尺寸把纸张切开。
我讲的这些关于造纸过程的方方面面,或许已经使你感觉到枯燥乏味了,然而,如果你能亲眼看一看造纸的话,你就不会感到厌烦了。
想想看吧,一架巨大的机器,几乎占满了整整一间大房子。在这个地方,你几乎看不到人,可工作却不会因此停下来,而是会全速进行。有些机器在一天之内能够造出几百吨的纸。这种机器里的网,一昼夜所走的路程相当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距离。
用木材造纸的程序也跟这差不多,只不过是前半部分有所不同罢了。木材毕竟与破布有很大区别,因此,必须要把木材分离成纤维,除去其中的杂质,这就需要使用很多不同的机器,经过各种各样的程序。那么,我们就从头说起吧。
云杉树长在树林里。等到冬天的时候,人们把它齐根锯倒,砍掉郁郁葱葱的枝叶和尖尖的树梢,然后再沿着雪橇路把它拖进小河里。
春天来了,河水上涨,河里的木材漂浮了起来。于是,木材就从小河漂到了大河。在那里,人们把木材编成木筏,快乐的人们——筏夫们——就开始驾着木筏航行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远处的造纸厂的烟筒里不断有烟冒出来。木材就在那里被拖上了岸。
木材在被运到工厂里之后,立刻被改造成另外一番模样。首先,它的树皮被剥去了,然后被劈成了小片。接下来是用粗筛子过滤一下,最后则是蒸煮的工序。木材不是像破布那样放在碱水里煮的,而是要加酸性溶液煮沸的。蒸煮过的木材需要经过一番清洗,并分离成纤维,再清除掉其中的树节子,最后倒在造纸机的网上。
如此一来,从这一架机器转移到另一架机器的时候,云杉树终于变成了纸。
我们的纸什么都好,就有一点不好,那就是不经久耐用。而这正是因为它经过了漂白。每一张纸都必须要在漂白液里经过漂白,而漂白粉的腐蚀性是很强的。这样的话,纸在无形之中就减少了寿命。我们这个时代的书能够流传到几千年后的人们手中吗?或许某个中古时代僧侣抄的羊皮纸手抄本比现在用最精良的机器印成的书还要更长寿呢。
然而,永久保存书本和公文的方法已经被发明出来了。1935年,我们国家的一个实验室制造出了第一本可以永久保存的书。它不是用纸做成的,而是用一种特殊的不碎玻璃制成的。此外还有用金属制成的、异常坚固的字,它不是写在书页上面的,而是直接熔在它上面的。这种纸张的尺寸,只有一平方厘米大,可它却可以容纳下一整栏的《真理报》。它占的地方很少,所以阅读这样的报纸只能用显微镜。
最重要的历史文献都是用“永久的胶片”来印制的,现在基本上都藏在科学院的档案室里。几千年之后的某一天,历史学家们能够从它们那里得知我们这个时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如果与最初印刷的纸相比,现在的纸已经大不相同了。不过,我们现在使用的笔与古代的笔更不相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某种东西只保留了它本身的名称,而这个名称要远比它所代表的东西长命很多。转笔刀不再用来削钢笔了,而钢笔也不是从哪种鸟的尾巴上长出来的。
1826年的时候,梅逊发明出来一种制造钢笔头的机器。从此之后,这种笔很快就流行起来,从而占据了人们使用了上千年的旧式鹅毛笔的位置。
想一想也真是奇怪啊,我们的曾祖父还用鹅毛笔写字呢。在圣彼得堡的衙门里,有一些小官吏是专门从早到晚为“大人阁下”修理羽毛笔的。这种工作并不轻松,必须得是有经验的人才能做得了。笔头必须要削得斜斜的、尖尖的,而且还要有条裂缝,这可要比削铅笔困难多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万个为什么 最新章节第185章 不朽的书(5),网址:https://www.bqg25.org/216095/18.html